大腸鏡檢查(俗稱照腸鏡),這款大腸檢查正名為大腸內窺鏡檢查,常用於檢查大腸瘜肉的病情,透過照腸鏡可及早發現大腸瘜肉,減低大腸癌的風險。大腸鏡檢查是如何進行?照腸鏡前後要注意甚麼?應該多久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?立即為你解答以上常見關於照腸鏡的問題,再推介你數款有大腸鏡檢查的檢查計劃。
大腸內窺鏡檢查是什麼?
照腸鏡需要用到腸內窺鏡(Colonoscopy),又稱為大腸鏡或下消化道內窺鏡,是一種用作檢查下消化道,包括迴腸末端、盲腸、結腸各部位、直腸及肛門的大檢檢查方式。醫生會將一條末端裝有鏡頭、直徑約1.3cm的軟管,經肛門進入身體,以即時影像方式,讓醫生直接觀察腸道內情況,包括是否有腫瘤、潰瘍和瘜肉等病變,有需要時亦可抽取組織化驗。
認識兩大種類大腸鏡檢查
同樣是照腸鏡,原來可以依照檢驗部位再分成結腸內視鏡(即大腸鏡)和軟式乙狀結腸內視鏡(乙狀結腸鏡、Flexible Sigmoidoscopy),兩款大腸鏡檢查的分別如下:
結腸內視鏡(即大腸鏡) | 軟式乙狀結腸內視鏡 | |
內窺鏡軟管長度 | 1.6-1.8m | 60cm |
內窺鏡檢查部位 | 由肛門至盲腸的整段大腸,範圍包括直腸、乙狀結腸、降結腸、橫結腸、升結腸、盲腸 | 由肛門至降結腸,範圍包括直腸、乙狀結腸、降結腸。檢查範圍只及整條大腸的一半 |
腸鏡檢查時間 | 30分鐘 – 1小時 | 15分鐘 |
腸鏡檢查費用 | 較昂貴 | 較便宜 |
大腸鏡檢查人士選擇乙狀結腸鏡,除了考慮照腸價錢,還因為據醫學研究指出,約70%大腸腫瘤出現在大腸的後半段(即直腸、乙狀結腸和降結腸)位置,所以乙狀結腸鏡多數用作大腸癌篩查。至於應該進行哪一項大腸鏡檢查,就要跟醫生商討。
大腸鏡檢查計劃精選
照腸鏡是一項專門大腸檢查,坊間有數間體檢中心提供有大腸鏡檢查的計劃,你可透過健康網購health.ESDlife預約接受相關大腸鏡檢查,評估腸道有否出現瘜肉、腫瘤等異常情況。
<<左右滑動表格查看更多>>
大腸鏡檢查 | 體檢重點 | 體檢地點 | 照腸鏡價錢 |
胃及大腸內視鏡套餐 |
適合16-75歲人士評估腸及胃癌風險。費用已包靜脈注射鎮靜劑、活組織鉗、報告連相片和檢查室費用等,再送獨家禮品:HK$2,000百佳現金券。 | 中環及旺角 | HK$13,800 |
大腸內視鏡套餐 |
適合16-75歲人士,照內窺鏡評估大腸癌風險。費用包括靜脈注射鎮靜劑費、活組織鉗、相紙報告連相片及醫生收費等。 | 葵芳及觀塘 | HK$8,800 |
大腸內窺鏡套餐 |
適合18歲或以上人士評估大腸癌風險,費用包括內視鏡醫生檢查費、內視鏡室費用、靜脈鎮靜劑、檢查報告及檢查後診症。 | 銅鑼灣 | HK$9,800 |
延伸閱讀 |
大腸鏡檢查過程、照腸鏡前後注意事項
無論是照大腸鏡還是乙狀結腸鏡,檢查過程基本上大同小異:
- 檢查者先向左側臥,雙膝向上屈曲,以便醫生放入內視鏡
- 醫生會按需要提供鎮靜劑或麻醉藥物,減輕檢查者的不適及焦慮感
- 內窺鏡由肛門進入,期間會感到腹脹以及有排便的感覺,這些都是正常反應
- 如檢查期間發現瘜肉或病變組織,醫生就會用鉗夾走瘜肉及抽取組織作化驗,此動作並不會引起任何痛楚
由於照腸鏡要求腸道完全清空,因此做大腸鏡檢查前要特別留意以下幾點:
照腸鏡 前 3 天 |
|
照腸鏡 前 1 天 |
|
照腸鏡 當天 |
|
照腸鏡後 |
|
誰要接受大腸鏡檢查?隔幾耐照腸鏡一次?
以下幾類人屬於大腸癌高危族,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:
- 年逾50歲
- 曾有家庭成員患上腸癌
- 曾患腸瘜肉
- 慣性腹瀉
- 大便有血
- 大便習慣改變(如便秘、腹瀉)
如果是以大腸癌篩查的角度出發,檢驗結果沒有發現任何瘜肉的話,只需定期覆檢即可,期限為:
- 大腸鏡 - 每10年驗1次
- 乙狀結腸鏡 - 每5年驗1次